集結國內動保界學者專家共同製作、台灣第一套以動物保護為主軸的「九年一貫多媒體教案暨教學」教材光碟出版了,主辦單位關懷生命協會表示,這套教材適合本土文化與社會環境。上週五(23日)發表會上,除了介紹教材特色,並播放了台灣第一部自製的動物保護影片「當孩子遇見狗」。
長期推動「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的關懷生命協會表示「動物保護教育議題已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國中、小學教科書的內容及核心價值,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檢視目前教科書與動物有關的內容,卻仍是『人類中心』的意識形態,缺乏動物權、動物福利、動物保護等概念。」
關懷生命協會指出,本套教材突破目前市面教科書著重動物知識面向的侷限,將動物關懷延伸到動物保護。其次,教材以「本土動物」為主角,由本土作家描繪台灣野生動物與流浪動物艱難的處境,以影像重製繪本。
此外,本套教材亦將多元動物保護議題涵蓋在內,以動物權、動物福利、野生動物、同伴動物、動物戲虐以及替代教學等議題為發展主軸,共12個教案,超過20種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設計。
國外教材與國內文化有出入
台灣的動保教材都翻譯自國外教材,關懷生命協會祕書長釋傳法指出,動物保護雖有共通性,但仍有些差異性。例如國外對於動物送收容所、安樂死的作法比較能接受;台灣人則基於疼惜生命,受「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觀念影響,對於送收容所、安樂死比較不能接受。
她表示,國外對於經濟動物會直指其殘酷之處;國內則只能基於「節能減碳」,提到為了種植經濟動物的糧食,破壞雨林,或畜牧業對臭氧層的破壞等。實驗動物方面,國外甚至都會打電話要求學校不可活體解剖;國內則透過修法,2007年新修的動物保護法明訂高中以下不能在課堂之外進行解剖。至於大學生已經是成人,應能基於自主權力要求不做活體解剖。
養昆蟲是終生承諾
這套教材裡也有昆蟲相關的議題。有些學校會讓學生養昆蟲,對此,身為蝴蝶專家的陳建志說,首要就是不要受市場左右,不要因為流行而去養昆蟲,也不要買昆蟲。買賣通常夾帶走私的物種,不小心離開飼養環境,容易造成外來種入侵的問題。
至於養毛毛蟲,則建議在校園內種植毛毛蟲、蝴蝶愛吃的植物,吸引牠們來。除了能觀察蝴蝶生態,更增加環境的多樣性。
「照顧昆蟲是『終生承諾』」陳建志說,教師應發揮督促的責任,讓學生負責照顧昆蟲完整的一生,如此,雖這些昆蟲被犧牲了,但還是帶來一些教育的價值。
陳建志表示,在授課時會提醒學生,很多事情是價值而非對錯的問題。例如抓蝴蝶,是將蝴蝶關到盒子裏,任蝴蝶不斷在盒中掙扎碰撞,或是捕捉之後放在塑膠袋觀察講解,然後就讓蝴蝶飛走?其實都是價值選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