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黃名璽、陳偉婷、蔡欣樺台北25日電)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今天協商兒少法修正草案,朝野立委對內政部提出增訂規範媒體報導條文未表示異議;不過,台北市報業公會發表聲明指出,無法接受。 

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協商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中,第44條明確規範新聞紙不得刊載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之內容,包括描述(繪)犯罪、施用毒品、自殺行為的細節文字或圖片,或是描述(繪)暴力、血腥、色情、猥褻、強制性交細節的文字或圖片。 

委員會召集委員、民主進步黨籍立委劉建國晚間受訪時表示,兒少法第44條修法是期待媒體能先自律,由報業公會訂定自律規範和審議機制,若報導有違法,依自律規範來處置;若媒體逾期不處置,之後才是他律。 

他說,朝野尚未簽協商結論,修法仍有彈性空間,將擇日再協商,屆時若有異議可再處理。 

台北市報業公會發表聲明指出,完全無法接受修法內容,就新聞運作實務而言,修法所指「犯罪」、「血腥、色情」等詞,定義過於廣泛,若報導細節文字或圖片,動輒觸法,不只侵害公益及民眾知的權利,也將是台灣新聞自由大倒退。 

聲明表示,不確定法律概念需具有可測性及可司法性,倘若不確定法律概念過於空泛(例如血腥、色情),導致審判者或執法者均有恣意解釋空間時,即有違明確性原則,與罪刑法定意旨不符。

聲明指出,犯罪事件不會因為媒體沒報導而消失,反而會由於限制媒體報導而被忽視;媒體披露相關新聞,更能使社會及主管單位重視兒少問題,從而促成兒少更安全的生活環境,這也是報業公會各會員報處理兒少相關新聞向來極為慎重的原因。 

內政部發布新聞稿表示,今天協商所提草案內容版本,是內政部長江宜樺二度邀集兒童與少年家長團體、新聞媒體與人權團體各界代表溝通所得出方向;對媒體代表提出新聞自由及媒體自律等原則,及兒少團體所堅持的兒少權益保障等立場,內政部都表示尊重,並設法兼籌並顧。 

內政部指出,修正條文內容方向是以媒體自律為優先,一旦媒體自律失靈時,則以公民審議的他律機制作為保護兒少權益的最後手段。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25/5/2s6fi.html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媒體成癮或許不能算是一項臨床診斷,但是按照那些刻意克制不使用媒體的學生所形容的情形,也能發現我們的身體彷彿急需依賴媒體。一名英國學生便承認說:「媒體就是我的毒品,沒有了媒體我就會迷失!我怎麼能夠撐24個小時不使用媒體呢?」一名中國的學生則寫下了這段感言:「我坐在床上開始發呆⋯⋯我根本無事可做!」而另一名墨西哥學生則反應:「好像是我的現實生活和我的虛擬生活共同出現在不同平面上,卻是相同的時間。」

  同時這項研究也發現,每個國家的大多數學生都不能夠忍受24小時沒有接觸媒體;許多人有習慣時時檢查手機或是電子郵件。讓學生成癮的兩項主要媒體是臉書和手機。「對我而言,很神奇的是,我的手指好像被程式設定了,每次打開網頁就會立刻在搜尋欄上打出"f-a-c-e"。一上網第一步就是進臉書,這就是肌肉記憶、或者說是直覺。」一名美國學生承認。另一名中國學生也回憶:「當我不能使用手機的時候,我會感覺到很焦慮、緊張、焦躁不安。當我不能與我朋友連絡時,我覺得很寂寞,就好像是我在一塊孤獨的土地上,被關進小籠裡。」

第九期 就是愛媒體 成癮難自拔 (媒體素養教學資源網站)
http://medialiteracy.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31:100&catid=133:2011newspaper&Itemid=160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拍片應該是天賦沒錯~~

 

>這一幕看起來有沒有很熟悉?沒錯!這些大學生的創意點子,出自於日本漂浮少女,自稱三個傻瓜的男大生,也被網友譽為台版「漂浮少年」。還有最近暴紅的仆街少女,也被拿來搞笑一番!地板、樓梯都要仆一下。下個場景則換到他們最熟悉的廚房,穿上廚師服製作一頓令人垂涎的大餐。

不過最讓大家激賞的點子,就是三個傻瓜PK電玩。利用一張張的摺疊椅玩起俄羅斯方塊來,完成一排還會自動消掉。出神入化的穿牆把術、有趣的乘手扶梯下樓,也難不倒他們。找來主任客串演出,為他們撥穗戴上學士帽,並獻上誠摯祝福:永不放棄、堅持到底、安平喜樂。

原文網址: WEnews/台版「漂浮少年」! 屏科大生送舊影片太有才 | 頭條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5/17/91-2713174.htm#ixzz1MdJ3AUx3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最新一份調查發現,高達93%的青少年沒帶手機會感到不安、沒人來電會孤單、電話講久會焦慮,對手機又愛又恨又離不開。65%的青少年沒帶手機出門或是手機沒電,會覺得焦躁不安。甚至倘若他人沒接手機或電話不通,有59%的青少年會感到焦慮,出現明顯的成癮症狀。

對於青少年手機成癮症,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魏玓認為,主因是青少年害怕孤單,期望藉由手機聯繫情感,這也代表他們渴望友誼、親情陪伴。魏玓舉例,很多學生都說他們獨自在咖啡廳等人時,會假裝使用手機,假裝自己很忙碌,但實際上,他們只是想讓別人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青少年需要的是情感的維繫,而手機只是媒介之一。

手機成為時下青少年炫耀的工具,35%的青少年會希望購買最新型的手機,但也有23%青少年卻認為雖然手機附帶很多功能,卻用不到。這類炫耀型消費,成為老師頭疼的煩惱。新北市北新國小老師李雅菁表示,儘管他們勸家長不要讓小朋友帶昂貴的手機到學校,但仍有家境好的小朋友帶iPhone到學校把玩,很多老師擔心手機萬一遺失或弄壞,可能會造成家長、小孩之間的紛爭。李雅菁說,很多家長讓小朋友帶手機上學,是擔心小孩上下學的安危,其實學校教室都有電話,家長倘若對小孩安全有疑慮,可撥打電話和老師聯繫。

台大家醫部醫師詹其峰認為,既然手機已成為青少年,特別是高中職生與大學生的生活必需品,他建議家長透過了解孩子使用手機狀況,維繫親子互動,加強時間與金錢管理的正確觀。他也希望學校從國小中高年級就應將手機的使用禮儀融入於生活教育,善用手機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知能與培養休閒文化。

▲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最新一份調查發現,93%的青少年有手機焦慮症,沒帶手機會感到不安、沒人來電會孤單、電話講久會焦慮,影響學習與生活而不自覺。(圖/金車教育基金會提供 文/許純鳳)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7213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筆記)每次經過你出事的地方心裡總是很平靜,因為覺得你根本沒有走。。。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女兒呀!雖然妳知道媽媽很擔心明天下雨影響了跟朋友的出遊,所以妳很貼心的用剪刀剪了兩顆太陽,然後跟我說:[我剪了太陽,明天早上太陽就會出來了!],媽媽很感動妳的貼心,不過妳真的一定要這麼堅持,那兩顆太陽一定要放冰箱裡面嗎?

>今天一位媽媽來幫孩子買《 旋風管家26 》,
特裝版、普通版,一時不知買哪版
於是打了通電話回家問孩子
孩子也乾脆,要媽媽兩版一起買
媽媽更專業,直接跟我們說:
⋯⋯先買特裝版以免缺貨,普通版,等他下次成績進步再追加。

然後又買了1本只有神知道的世界
很瀟灑的抽了一張海報~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喬治感到訝異的是,在她的觀察中,有些老師根本不承認操弄友誼會造成的傷害。「那些身為小團體領袖的女生也能夠欺騙老師,」她說。「教師也會想要分享一下這些女孩的人氣,所以他們會讚許這些女孩領導的能力。這些老師們看不見小團體領導人正在排擠其他同學,有時更以教師的身份強化這些排擠行為。」

通常小團體領袖會抹黑其他女孩,所用的方法可能是說那名女孩想要獨佔這名領袖的友誼,但領袖是想要和大家都當好朋友的。這樣一來,大家會認為那名女孩是壞人,而領袖是好人。而這也就是女孩們在他人背後說壞話、傳小紙條罵人,還有網路霸凌的起點。

「然而,我發現有些學校比較關心學生的成績表現,而不是社會安排。但教師們需要注意,如果女孩們不快樂,這也可能讓她們停止學習。」喬治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6109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外,在網路上霸凌別人,無法即時看見被害者的受傷反應,難以引起同理心,因此沒有同理心的人更容易加倍侵害別人。如果家長缺乏關注管教,或是親子關係不良,孩子因失去關懷與生活重心,更容易寄情網路,產生偏差行為。因為網路具有「去抑制化效應」以及匿名性特質,讓加害者一如脫韁野馬,為所欲為,失去社會控制。

>邱靖慧認為網路霸凌其實反映了青少年在台灣社會的傳播環境下的模仿行為。耳濡目染之下,青少年學習拿著手機相機偷拍同學或陌生人,以為自己是腥羶色偷窺性新聞的「狗仔」。綜藝節目流行整人節目,其於樂性內容將整人包裝為有趣、好玩的「效果」,讓青少年惡以為整人手法「好玩」,而對同學進行霸凌。
  尤其新聞時常以報導為名,轉載網路上流傳的霸凌影片,間接成為青少年學會霸凌的「教材」,甚至偏差以為將欺侮別人的影片上傳網路「爆紅」是獲得社會聲望、快速成名的途徑,為此誤觸法律而不自知。

>邱靖慧認為目前學校的法治教育,雖然看似教導各種網路上的安全及法律問題,然而情節較輕微的網路霸凌,是不會遭受法律制裁的,只是,言語諷刺、排擠、嘲笑的霸凌已經對受害者造成嚴重程度不等的心理傷害。

>網路霸凌的普遍也顯示出當代親子關係的脆弱,許多家長過度忙碌,無暇管教或不懂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讓電腦和電視成為孩子的廉價保母。

>倘若民眾看見網路霸凌的影片,可上WIN網路單e窗口通報,該單位會依影片內容嚴重程度,請網路警察依循法律途徑下架或執行其他措施。WIN網路單e窗口:https://www.win.org.tw/win/pleading/plead.jsp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學生來講,他們能尋求的協助對象除了家庭就是學校的大人,如果教職員工敏感度大些,或平常展現的態度讓學生有信任感,就有機會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

>我曾在教師進修場合分享了三個小故事,希望在老師們的心中播灑抽象同情的種子:其一:某次由小港機場下機後,有位水噹噹協會的成員坐我的車回家。她有感而發的說:『 如果在她小時候就有人本不知該有多好』?我問她:『怎麼了 』? 她說 :『國小五年級時,她班上有位女同學發育不錯,導師常在午休時把她帶去保健室, 他們都猜得到導師要做什麼?學校其他大人也知道, 但都沒去阻止事情的發生,畢業幾年後,她聽族人說那位女同學精神異常了。』那位女同學要如何拒絕導師的侵犯?她心裡或許會想著:為什麼是她?能不去學校嗎?為何沒人幫她?上課時那位講課的人就是讓她擔心、惶恐的人,她如何聽得下? 如何領略知識的可貴?被猥褻而不得拒絕時,她只能漠視自己的感覺,透過解離的過程才撐得下去,如此才能熬過一次又一次的被侵犯,但也讓她離自己的身體愈遠 、 感覺愈遠, 慢慢的,對身體陌生了,對人與環境也疏離了!

>其二: 某學生老是學不會你正在教的,讓當老師的你很挫折 , 可是如果昨晚他父親酗酒打了媽媽,他是在驚恐中睡睡醒醒的,今天可能早餐還沒吃就來學校了,人來了,心理卻想著爸爸為什麼要喝酒?媽媽會不會被打死?放學後媽媽會不會已離家出走了?請問 : 這樣的一個孩子如何跟上學習?

>其三 :某學生偶會被自己的親人性侵 ,她每天晚上是如何睡著的?隨時有人要來侵犯她,卻連房門都無法阻擋,也許我們看到的是位人際關係不佳、 學習跟不上、服裝儀容邋塌的學生,但,也許在校上課的這八小時,卻是她二十四小時中唯一能喘口氣的時間!

>坐在教室中的每雙眼睛,都有他不同的生命故事,那些身處在人間煉獄的學生 ,孤立無援的心正泣血著 ,他在找尋可以依靠的浮木 ; 透過我們的眼神動作,我們是否展現出讓他信任的態度 ? 我們有無機會成為他的浮木? 他離我們不遠,就在聽得到我們說話,連粉筆都都丟得到的範圍內。

http://pnn.pts.org.tw/main/?p=24228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過渡時期;他們尚未完全脫離兒童的純真與依賴,同時卻已然開始理解人生與世界的複雜。而現今青少年「生理越來越早熟,心理越來越晚熟」的狀況下,勢必遭遇更多困惑與挑戰。尤其十五歲到十八歲的青少年,許多生活面向已經相當接近成人。他們開始脫離父母的全面掌控,也開始為自己做出更多的抉擇;他們開始嘗試冒險,偶爾也為自己帶來危險;然而,這也幾乎為每個人所必經的歷程。

隨著價值日趨多元、思想日益開放的當代社會,乍看青少年似乎擁有比過往更自主的身心權利和更多的選擇,但實際上卻也一體兩面地帶來了更多的迷惘、挫折和傷害。青少年小說的重要價值之一,便是給予青少年共同思考、探討這些生命必經歷程的緩衝、思考、療慰的空間。

  1. 1. 在Rebecca J. Luken與Ruth K. J. 的《青少年文學評論手冊》(A Critical Handbook of Literature for Young Adults)一書中,曾經提出,小說中安排的個人衝突包含四種情形(頁9-13),分別是一、個人與自我的衝突,二、個人與社會的衝突,三、個人與個人的衝突,四、個人與自然的衝突。衝突的安排可以吸引讀者的注意,使得衝突的發生到解決,形成閱讀快感的動態。
  2. 2. 茱蒂‧布倫(Judy Blume,1938~)為美國猶太裔女作家,以善於書寫青少年兩性(尤其青少女)與宗教議題的小說。作品充滿青春氣息,卻又能夠觸動年輕讀者的心,因此廣受歡迎,跨界流行文學。其作品亦因往往對於身體情慾有直言不諱的正面書寫,初期經常引發保守人士爭議,甚至列為禁書。後來布倫被認為是當代最重要的青少年小說作家,媒體甚至稱其為「青少年性學大師」。布倫於一九九六年獲得美國圖書館協會頒贈的愛德華終身成就獎(Margaret A. Edwards Award)。代表作品中譯者有:《神啊,祢在嗎?》、《Forever》、《超級糖漿》、《夏日姊妹》、《我的第一次》等。

http://artcriticism.ncafroc.org.tw/article.php?ItemType=browse&no=2296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南榕、李敖、陳水扁曾一起在《自由時代》出現過,一起在那個極端不自由的時代「爭取100%的言論自由」。鄭南榕的死開啟一個台灣主體意識成為主流的年代,如果他現在還活著,勢必要與李敖結束「統一戰線」,分道揚鑣。陳水扁是鄭南榕殉道的最大受益人,但如果鄭南榕還在,阿扁當選總統之日,就是他們分道揚鑣之時。這三個人的「自由時代」見證台灣過去二十年的巨變,對民進黨的支持者而言,卻多了一份心痛與感傷。

>1987年他喊「台灣獨立」時,我還是一個正在準備大學聯考的高三學生;1989年他死的時候,我大學二年級,跟在長長的人龍後面送他最後一程。我必須坦白說,對於他的苦難與堅持,當時的我只有一絲絲模模糊糊的瞭解。那個時代有許多人,尤其是習慣看《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的人,可能還會質疑鄭南榕的精神狀況是否異常。比如說,當天下午的《聯合晚報》是這樣報導鄭南榕的死:「鄭南榕在引燃汽油彈後,似已呈瘋狂狀態,除向警方攻擊外,也對當時在場的時代雜誌其他同仁攻擊,要他們與他同歸於盡,嚇得這些時代的同事紛紛奪門而逃。」一天之後,參與拘捕鄭南榕的中山警分局刑事巡官鄧巽昇,接受《聯合晚報》專訪時也指出:「面對一位未知數的狂徒,直叫人膽寒」(註1)。當時的立法委員趙少康更直言,對於鄭南榕自焚,「他感到不齒」、「社會應該予以譴責」(註2)

>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瞭解了嗎?當我們享受言論自由時,有誰會猛然想到他辦的雜誌?當我們可以這樣高喊台灣獨立而不必擔心警察與特務上門逮捕時,有誰會想到他被火吞噬的畫面?當台灣主體意識已經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時,有誰會想到他當年得意與滿足的微笑?鄭南榕註定是一個悲劇英雄,他的死不見容於當時的「主流」社會;他留下來的精神遺產,和他以自焚開創出來的民主之路,也不會有太多人追本溯源。他本應該像一顆恆星在台灣的天空閃爍,現實的政治與社會卻令他像一閃即逝的流星;早在人們想要瞭解他之前,社會就已經把他遺忘了。

http://lindyeh.pixnet.net/blog/post/24706318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CAQ5B5I4.jpg  作者:彼得.柯睿耿

  • 原文作者:Peter Corrigan
  • 譯者:王宏仁
  • 出版社:群學
  • 出版日期:2010年06月11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25292
  • 裝訂:平裝

     

 

 

 

9.2 宣傳社區:鄉村大學的例子 

有都市的優點,可說是一座大的鄉村城鎮,而雪梨則是無休止的緊張競爭
[比都市] 更好的環境
呼吸新鮮空氣[相對於] 繁忙的地方、污染、高的大都市生活費
與大都市相比,有友善的鄉村氣氛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微博上,你收到的資訊其實都是別人篩選過的,因為別人覺得值得書寫或者轉發。換言之,你關注的人決定了你視野的寬度。有不少人一開始在微博上關注了太多人,導致自己被海量的資訊所淹沒。人的時間很有限,意味著你僅能以45度仰角仰望少數人而已。 這個特性導致微博成為一個「資訊的過濾與篩選系統」,說得誇張一點,你覺得重要的人正在幫你決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決定哪些資訊是重要的」這事以前是搜尋引擎在做的。不論是Google還是百度,都是透過某種算法來決定其搜尋結果依照重要性來排名。

>在美國,社交網絡Facebook的流量已經超過了Google的流量,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重要來源。在中國,這個角色更可能由微博來扮演。大家相信由自己信任的資訊來源所提供的資訊,這種靠著人際系統所達成的資訊篩選效果,比傳統搜尋引擎依照技術計算出來的更有人味。

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488


oliviapi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